4)第六四零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(中)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其余地方。

  朝廷也非常开心,因为不但保证了收支平衡,甚至还有许多盈余。

  当然肯定也有不开心不高兴的,但不开心不高兴的,比如原本的当地贵族。

  只是,要么死了,要么被送去虾夷做苦工了。

  但这种模式也吓坏了国内那些叶公好龙的、喊着复古真儒,能井则井不能井则均的士绅。

  皇帝也不得不出面公开表示:南洋与畿内不同,南洋模式绝对不会用于畿内。

  新学出身的人,也只能在南洋做官为吏,或者去公司谋事做,绝对不会新开诸科,不会占原有官缺。

  但既然万丹这边的尝试取得了成功,那么便可在大顺接盘的荷兰统治的西爪哇地区进行推广。

  以土地税,代替强迫种植制。

  以货币税,代替实物租。

  以一条鞭税率,取消劳役,募役钱算在亩税中。

  应该说,万丹模式,就是宋朝王安石改革开始的、到明中期一条鞭法、再到大顺立国之后的诸多改革的完全体模式。

  没有士绅掣肘。

  没有本地官僚士绅,导致作为外来者可以使用开国时候的极端暴力手段。

  足够的非本地人和非土地拥有者出身的“边缘化”的读书人。

  良好的海运条件和市场使得租税货币化。

  大顺自身极佳的手工业基础,使得直接瓦解了这里小农的家庭副业。

  土地足够肥沃、气候足够好、人均土地数量足够多。

  极端迅速地推行政策,同时货币税收取纸币。

  等等因素,都使得这里成为了大顺、大明甚至大宋想做但没做到的、完全体的小农经济示范改革区。

  这种改革的隐含前提,自然是土地是归国家的,不是归村社的、贵族的,否则为啥向政府纳税呢?

  而这个前提,实质上也就是一夜之间以暴力手段瓦解了万丹地区的旧土地制度,也为大顺这边出租土地建种植园等,打下了基础。

  这个一夜之间,实则是荷兰人之前打下的基础。

  荷兰人的商业活动,使得这里的村社土地经济已经到了瓦解的边缘。

  只是荷兰人非要反动地走强迫种植制、而大顺则以本国的统治惯性往前推了一下。

  而这,又是必然的。

  因为大顺不可能把南洋,给某家公司,所以南洋是朝廷的。

  朝廷的统治手段,就不可能出强迫种植制,朝廷根本不习惯这种方式,而更习惯分田之后收土地税。这是统治术惯性。

  荷兰人在这里的人口不足,不可能搞这种垂直的直接统治,只能间接统治。

  大顺在这里的人口相当充足,多余的边缘化的识字人口也被刘钰提前十几年搞得非常充足,完全可以直接统治。

  殊途同归地讲,大顺在万丹的改革,既是理想化的北方儒学的均田派的设想。

  也是历史上英国在七十年后试图在爪哇推行、但最终被董事会否决的爪哇改革的提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g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